时代强音与锐意创新
——《中国文学批评》办刊有感
喜逢“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立之际,我代表《中国文学批评》杂志向大会表示祝贺,也结合我们办刊情况谈谈“如何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和影响力”问题。
《中国文学批评》是一份年轻刊物,自2015年3月15日创刊至今只有二年半时间,但它的发展迅速,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与我们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思路有关。
一是勇于担当,与时代社会发展同呼共吸。为避免文学批评的自语自话、边缘化,我刊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提升政治站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正能量,批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使文学批评成为国家文化和文学发展的有生力量。如开设专栏学习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中国美学精神,辨析顾彬文学史写作、夏志清文学观等文学现象,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是强调引领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使文学批评成为有思想的载体。为改变跟在学者后面做文字匠的被动编刊理路,我刊注重栏目设置和创新,提出重要和重大问题,组织知名学者开会讨论议题并定期评刊,听取和收集学界及社会各界对刊物的反映等,充分发挥办刊的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如以“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为主题,分别在北京、扬州、大连召开题为“中国文学评论范式转换与话语重建”、“理论与批评的相互关系”、“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的高级研讨会。又如“当代作家聚焦”栏目紧贴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在体现现实主义的前提下,既关注年轻学人,又注意争鸣,还让作家本人发声,实现以平台进行对话的新机制。我们还通过专家评刊和社会调研,及时调整办刊思路,让刊物处于不断发展创新的完善过程中。
三是发挥多元参与、协同发展作用,使刊物一直充满活力和动能。《中国文学批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同时还特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人民日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这就形成一种合力共赢、取长补短的办刊新理念。以编辑流程为例,《中国文学批评》完全采用《中国社会科学》匿名专家外审、多审制、不断修改完善、召开发稿会与定稿会等方式,将学术性作为办刊的核心问题。不过,外聘专家提出的意见也受到重视,像文章文体应更加丰富多彩即是如此。又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有《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以《中国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为代表的八个刊物,因此《中国文学批评》坚持报、刊、网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进一步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刊,《中国文学批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应在经典文章、标识性概念、思想性批评、刊物风格等有所推进。
王兆胜
*王兆胜:《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