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脱贫攻坚”艺评专栏>正文

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新主流表达

2020-07-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储钰琦 宋佳音 收藏

  在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大背景下,这些热播的扶贫剧通过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让“有意义”的故事变得“有意思”,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大意义和艰难过程。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自党中央发出打响脱贫攻坚战号召以来,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为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提供了鲜活素材和丰富源泉。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围绕脱贫攻坚主题的电视剧,如《黄土高天》《索玛花开》《苦乐村官》《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在桃花盛开的地方》《麦香》《花繁叶茂》《我的金山银山》《遍地书香》《最美的乡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与以往一些主旋律作品生硬空洞喊口号或贴标签式的表达“套路”不同,这些扶贫题材的优秀剧作扎根人民群众生活,秉持“小正大”的创作原则,积极探索新时代扶贫剧的新主流表达范式,讲述带着泥土气息又彰显时代特征的中国扶贫故事,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充分发挥了正向引领作用。

  小切口大立意 立足精准叙事

  脱贫攻坚是一个宏大主题。宏大意味着包罗广阔,背后可供挖掘的底蕴深厚,作品可扎根生长的土壤肥沃;同时往往也意味着“高大上”,在创作上容易脱离底层叙事,不接地气,从而与观众产生距离感与疏离感。如何将宏大主题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手法去触达观众的心灵,是拍好扶贫剧面临的首要问题。

  近期热播的扶贫题材剧将“精准扶贫”这一方略的精髓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立足“精准”叙事:从不同角度切入脱贫攻坚的主题,以小切口现大立意,在明确“精准”主题的基础上,“精准”地挖掘典型人物与典型故事,“精准”地铺陈情节与设置细节,从而达成“精准”表达主题与传递精神的目标。如《绿水青山带笑颜》关注青年返乡创业实践,将励志的创业经历和细腻的情感路线结合,记录了一个美丽乡村的生态经济发展历程;《一个都不能少》从生态移民切入,从易地扶贫搬迁讲起,通过“一肥一瘦”两村并一村的理念差异,集中表现脱贫之后不返贫的可持续发展命题;《最美的乡村》聚焦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和“志智双扶”的精准扶贫理念;《遍地书香》则围绕文化扶贫,反映了椿树沟村用文化扶贫、扶志、扶智,走出了一条以沂蒙老区为背景的文化扶贫、文化致富的新道路。还有关于产业扶贫的《花繁叶茂》、电商扶贫的《我的金山银山》、乡村振兴与科学发展的《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等。

《绿水青山带笑颜》剧照

  这些扶贫剧运用精细化的创作手段,以“精准叙事”书写“精准扶贫”这一伟大事业,聚焦脱贫攻坚战中的不同侧面,以点带面地反映脱贫攻坚战的不同风貌,用普通人物、普通家庭反映时代变迁,以小见大,透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脱贫攻坚一线故事彰显中国方案,汇聚成书写脱贫攻坚进程的时代史诗。

  小人物大情怀 塑奋斗者新群像

  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戏剧张力,也为“小人物”脱颖而出成为“大主角”提供了生长迸发的舞台。大多扶贫剧从细微处落笔,在聚焦乡村世情百态中,一个个性格迥异的普通人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熔炉中淬炼自身,成长为拥有大情怀的最美扶贫人,共同书写着火热的时代篇章。

  不同的扶贫剧有着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他们中有的是城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有的是下乡扶贫干部,有的是驻村第一书记,也有当地的村干部……接地气、沾泥土、带露珠的角色塑造,刻画了一大批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攻坚克难,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奋斗者形象。他们在带领全村人民实现脱贫目标时的奋斗故事,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缩影。

  《最美的乡村》中,在北京奋斗8年的艺考培训学校校长许晗来到农村创办精品民宿,却意外遭遇租用房源受阻、创业资金不足等一连串问题;《花繁叶茂》中的第一书记刚一下乡,就被议论是来假扶贫、真镀金;《索玛花开》中的第一书记有着经济学博士的高学历,但却因高原反应、群众不满而陷入了自我怀疑的低谷。脱贫的任务裹挟着农村现实问题带来的戏剧冲突,在凸显扶贫之难的同时,更激发出人物的脱贫之志。这些人物角色从“闯入”到“融入”、从“遇事”到“克难”的戏剧化处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线扶贫人坚强的个体意志、对理想信念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超越个体得失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切关怀的“大情怀”。

《最美的乡村》剧照

  有血有肉的角色,真实可感的故事,让这些“小人物”也能照亮“大时代”。千千万万个一线扶贫人的奋斗史,就是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扶贫剧在挖掘社会现实、铺陈人物性格、尊重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一方面呈现脱贫攻坚这项工作的现实艰巨性、复杂性,另一方面凸显新时代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大情怀,用极具代入感的视角,带领观众全面、深入、直观地见证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深刻地感知个体命运如何与国家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小地方大变化 绘乡村新图景

  一提到扶贫题材剧,大多数人往往想到的是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可实际上,如今的乡村已经和人们固有的刻板印象大相径庭,从穷山恶水变美丽乡村,从物理层面的生态环境到精神层面的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热播的扶贫剧正是呼应了这一现实转变。

  在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方面,这些扶贫剧中并不鲜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表达。《我的金山银山》中,汤家营毅然决然地收回村办水泥厂这一重要财政来源但却污染严重的企业,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路,传递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理念。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扶贫攻坚所取得的新变化、新成果,大多扶贫剧以脱贫示范村为创作原型和拍摄取景地,对其生态之美进行大量的描摹与刻画,呈现“美丽乡村”的清新唯美画风,着实吸引了不少观众。在浙江淳安下姜村实景拍摄的扶贫剧《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记录了下姜村从一个“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落后村,发展成为“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明星村,剧中无论是大场景的青山林立、绿水流淌、层层茶田,还是小场景的青瓦白墙、木质长廊、亭榭楼阁,秀美如画的江南景色跃然荧屏。

  在表现文化领域的变化方面,扶贫剧重点展现了“文化扶贫”所取得的成果,“绿富美”的新农村孕育形成了新文化,融合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多元文化。扶贫剧中的乡村已不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剧中的城市返乡创业青年、下乡驻村干部等外来人才都为乡村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先进思想和多元视角。淳朴的农村开始搭上了直播、电商、短视频、民俗、文化产业等多种先进手段来助力扶贫脱贫、赋能乡村发展。千灯互照,万象共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也在一步步激活村庄的内生潜力,喻示着新农村发展的新活力。此外,扶贫剧也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如《绿水青山带笑颜》里,创业戏的展开主要依托于淄博博山当地的陶琉特色文化之上,《一个也不能少》集中展示了当地的特色剪纸手艺、木偶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地书香》得益于沂蒙精神和孔孟文化的支撑。

  这些扶贫剧在带领观众感受泥土气息的同时,勾勒出新时代乡村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中焕发的生机与活力,绘就一幅生态与文化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新图景。

  小轻喜大主题 呈年轻化表达

  近年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都在积极寻求更契合于当下的艺术表达,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探索符合主流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叙事文本和形式。或宏大叙事见生动细节,或鲜活叙事见典型人物,或细腻之处见真情实感,这些表现“大主题”的影视作品实现了与普通大众同频共振,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纳和喜爱。扶贫题材电视剧亦是如此,围绕严肃的时代命题进行传播,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面改造。

  区别于以往“又穷又苦”的风格,近年来的扶贫剧大多呈现轻喜剧的风格,凭借接地气的故事、生活化的人物、轻松幽默的表达和颇具时代感的语言,在主流受众群体中赢得普遍的美誉度,并向年轻观众靠拢,呈现年轻化表达。

  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诠释脱贫攻坚的宏大命题,就要摒弃塑造“假大空”“伟光正”的人物。《我的金山银山》中的村委会主任范星火(范明饰演)穿西装、打领带,搭配旅游鞋,再配上标志性的大笑,细节之处自带喜剧气质。《遍地书香》的驻村干部刘世成(来喜饰演)长得不帅也不高大,甚至还有些呆萌,自带喜感。《花繁叶茂》的村支书唐万财(王迅饰演)能说会道,有满脑子的主意,对扶贫事业有着满腔热忱,不过也常常闹笑话。这些诙谐风趣且不失温情的鲜活人物,让观众在忍俊不禁的喜剧氛围中感受一线扶贫人的热情与梦想,从而更好地传递正向主流价值观。

  扶贫题材电视剧是对时代热潮的回应。在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大背景下,这些热播的扶贫剧通过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让“有意义”的故事变得“有意思”,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大意义和艰难过程,从不同风格、角度、地域等多维视角,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影像。

 

  (作者:储钰琦 宋佳音,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脱贫攻坚”艺评专栏

  扶贫题材创作:新拓展新精彩(李准)

  扶贫题材剧如何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新增长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