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当代英雄》:写出英雄的精神和气节(陈晓明)

2020-07-31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陈晓明 收藏

写出当代英雄的精神和气节

——序吴崇源《当代英雄》

  吴崇源矢志不渝于文学创作,令我敬佩不已。崇源先生并不是一位专业作家,他多年从事工业企业技术工作,曾任高级工程师,后加入未来学学会,从事企业未来与发展战略研究。他还是一位热心于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人士,也是一位有着古道热肠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当我读到他的作品后立即被吸引住,感受到他的小说写得很有想法,不只是认真,而是下足了功夫,对当代中国的科技企业和那些弄潮儿都把握得十分到位,有深切的体认,小说写得有血有肉,有时代感,又趣味盎然。

  《当代英雄》是吴崇源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企业家系列”小说中的最新一部。在以国有企业家为主人公的《太阳醒着》和以民营企业家为主人公的《穿越上海》之后,吴崇源历时三年,从2015年10月开始构思至2018年7月最终定稿,期间经过多次修订,终于完成了《当代英雄》的创作。《当代英雄》以当今中国社会的几位重量级企业家为原型,塑造了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企业巨头——扬华德。主人公的名字意味深长,弘扬中华之美德,这不仅是该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和内在追求,更是作者对中国企业屹立于世界市场的殷切期望。

  谈及自己创作的动力所在,吴崇源总会提到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读的《现代小说美学》,出自美国评论家利昂·塞米利安的手笔。在这部著作中,塞米利安写道:“我们还没有20世纪下半叶的真正现实主义的美国实业巨头的形象……以大企业为主题的作品将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时至今日,以美国企业巨头为书写对象的小说仍寥寥无几。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然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本世纪初中国就已出现可以与美国企业巨头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比肩的企业巨头,使中国作家有了“从社会生活、当代人物中挖掘题材”,写出中国企业巨头文学形象的可能性。别的国家的作家没有写出的企业巨头,可以由中国作家来写。吴崇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写三部小说的主人公时,心里就想着塑造新人。特别是最后一部《当代英雄》,塑造中国企业巨头的文学形象,一定要比生活更高,把他写成‘走在时代前列的人物形象’,也希望将来别的国家的作家写出企业巨头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人物深度,可以与之有一拼。”这是作者吴崇源对自己的要求与期待。作为一位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切身体会和长远规划的在场者,吴崇源这位写作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他并非单纯从文学的角度来切入和思考中国经济社会,而是为文学打开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社会空间。同样由于他不是专业作家,吴崇源的写作更具有原生态的色彩,语言质朴晓畅,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持。这也正是作者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追求所达致的效果。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一位中国企业家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在其背后展开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变迁,为曲折的情节提供了社会现实依据。

  在主人公扬华德身上,凝聚了作者对于“时代”和“新人”的理想化想象。在文学创作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吴崇源跳出了这个框架,坚持以现实主义的写法召唤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写的人”。扬华德的人物形象可以从“新时期”的“改革文学”中找到前身,早在1981年,张洁在《沉重的翅膀》里就呼唤领导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改革者,本身必须是“现代人”。那时中国社会热烈讨论真正的“改革英雄”,呼唤“现代人”横空出世。文学史的事实说明,社会历史尚未提供足够的条件,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现代人”并不能一夜现形。崇源先生的《当代英雄》也不是一次“移花接木”式的复活,而是在全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之中塑造出时代真实的改革英雄形象。

  小说以浓墨重彩写出扬华德这个科技时代勇于创业的时代英雄,写出扬华德领导通达公司在科技前沿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事迹。小说写扬华德并不是以个人创业奋斗的传记体的形式来写,而是在恢弘壮阔、捭阖张弛的结构中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扬华德的名字具有象征意义,“扬”作为姓氏本来可以选择“杨”,为了突显其身上的“中华精神”,作者有意选择另一个姓氏“扬”作为姓,扬中华之精神与美德。扬华德之“德”是传承自中国古典文化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全球化时代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道德,不断在小说中出现的中国古典思想残句和父子(及父女)之间代代相传的道德观念,将这部企业小说编织进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脉络之中。扬华德更像一个古典时代的英雄,但他身上的传统气质却奇异地与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与他所创办的尖端创新型企业调和了起来,在飞逝的现代潮流中握紧了一种不变性。当然,小说也并没有一味拔高扬华德,他也时常陷入焦躁中,作困兽犹斗状;他没有回避那些对下属大发雷霆的尴尬场面。从深具使命感的个人英雄推及围绕着他的、具备某种时代精神的人物群像,再进一步推及中华民族的复兴,最终升华到肩负人类进步的希望。在今天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作者还具有如此宏大的历史观,并力图在作品中完成这种历史叙事,无疑是值得赞扬的。

  这部小说写出的众多人物都颇有特点,有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也给人鲜明印象。例如,叶雄飞、郭秉中、程啸谷、苏泰达等等,虽然这些人物并非都是完美高大,但他们都在这个时代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以不同的姿态迎接时代和人生的挑战。即使像伍必昌这样被公司作为叛离者的形象来定位,但他也是一位技术与资本的弄潮儿。从通达公司的道义上看他是应该被谴责,但资本的逻辑却是残酷无情的。扬华德与伍必昌之间的博弈,恰恰说明在今天的资本与技术统领的时代,企业和个人的商业伦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扬华德之所以可以站在时代前列,有勇有谋面向前沿科技,在八面来风中处乱不惊,在千头万绪中迅速抓住本质,并且始终辨明方向,认定目标,不只是在于他敢打敢拼的一股精神,还在于他始终不放松学习,勤于思考反省。作者能领会时代发展的特征来写当代科技英雄,这才令人信服。小说写到扬华德有一个“静思室”,他总是要在里面读书思考。当然,今天的时代仅靠闭门读书显然不行,恰恰是去接受新知识的洗礼,让扬华德找到了打开新的思维层次的路径。小说写到扬华德在上海遇到制药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苏泰达,苏泰达阐发了一个极富有启迪性的理论——复杂科学的原理。该原理认为,宇宙间存在另一股力量,使系统趋于结构与秩序。系统由作用者组成,作用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引起共同演化,把系统推向混沌边缘。吴崇源从事科技工作几十年,做过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他显然也熟知现代科技的一些新观念和新理论。该理论究竟如何,我这个门外汉无从评价,但看得出吴崇源十分信奉这个理论。扬华德听到苏泰达的这个理论无比兴奋,因为这个理论坚信世界中有一股趋于结构的强韧力量。这样的理论与其说开启了扬华德的思路,不如说也正合乎扬华德的世界观,这几乎是一个类似信念甚至信仰的理论,小说写道:“扬华德接受这个思想以后,顿时豁然开朗,全盘皆活,以后就照这样做,心中的焦虑顿然减轻。不是具体事件的解脱,而是思维上整体的突变、飞跃。”小说写出了扬华德追求新知识,对现代社会发展有理念、有信仰的精神风貌。正因为他的世界观格局大、眼界高、思想通透,才会有大手笔做起一番伟业。

  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叙事紧凑、情节紧张,把人物置放在矛盾冲突的境况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意志。这部小说开篇就是企业面临某跨国公司有关专利的诉讼,通达公司面对的是国际竞争格局,要解决的是前沿的技术突破方向性的难题。小说从开篇到转折,不断进入矛盾冲突的紧张局面,把扬华德推到一个个困难的考验关口,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然,节奏感控制得也比较好,尤其是父女情感写得细腻真挚,在紧张的情节中不时有和缓的空隙出现,这才显得张弛有度、起承自如。虽然小说的人物关系以企业为纽带,看上去略显单一,但打开的生活面还比较广阔,当然如果再拓展一些人物关系,尤其是适当加入人物的情感关系或者略多些过去经历的回忆性片段,生活面会更丰富些。值得称道的是小说语言隽永晓畅,使得小说偏于硬气的人和事也柔和不少。吴崇源显然有相当好的古典文学修养,如此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也不遗忘古典情怀。尤其是宋词的影响不时出现在句里行间,使得小说语言韵味十足。

  同样无须回避的是,这部小说写的通达公司,十分接近华为公司,扬华德身上也明显可以看出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影子。毕竟这部作品是虚构小说,作者吸取中国多位卓越的企业家的形象,写出了当今时代中国创业者的精神气节、敢于面对国际竞争的博大情怀、引领中国进步的勇气,以及这个时代的心声与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文中图片来源于《文艺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中国当代文学的探索道路(陈晓明)

  新农村的在地性(陈晓明评滕贞甫小说《战国红》)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