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白玉蟾有诗《旴江舟中联句》:“倏忽僧千兔,寻常涸百蠡。眼光摩日月,足迹遍山河。”诗人观景抒怀,既有眼前的高山流水,更有远处的天高云阔,开阔眼界纵横千里,敞亮胸襟动静开阖,所谓“欲书先散怀抱,然后书之”,应是为文求艺的上乘境界。
陆永建
陆永建新作《审美的印记》就体现了这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和从容的艺术风度。本书分为“砚边漫笔”“书坛钩沉”“文苑散步”三辑,主要围绕文学艺术进行品读赏析和评论研讨,研究视角多元,赏论风格明晰,态度真诚严谨,辞采行云流水,可谓万象缤纷而各显精彩,百态卓越而共成佳境,既是一份精彩的艺术美学记录,更是一段明媚的生命行旅吟咏。阅读这些评论文章的过程,正是品读和分享作者丰富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如同渐行渐进一片流光溢彩的艺术林苑,更如展开一场开阔坦诚的精神对话,在差异的融通间互鉴,在碰撞的激发中升发。可以说,《审美的印记》不仅为观察与理解艺术对象开拓了新路,更为认知与体会生命性灵敞亮了明窗。
我与永建是同乡,深知他家学深厚,教养严正,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他自幼习书,勤勉刻苦,多年来笔耕不辍,坚持创作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写作、文艺理论批评和绘画、书法、篆刻、摄影、收藏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他而言,艺术探索与文化耕耘不是一时兴起的兴趣爱好,而是长期执守的情怀使命,如激荡性情蓬勃的潮浪,如照耀灵魂飞扬的光亮,是涵养性情、锤炼品德、精进修为的追求与理想。所以他的创作研究,从不拘泥一域或偏守一隅,而是始终坚持以包容开阔的姿态,在承古继今、借鉴中西的融会贯通中,努力追求审美经验的丰盈充实,不懈探求艺术创研的跨界整合。这本书,就集中展现他所理解的“美”的境界,是“胜日寻芳泗水滨”的斑斓多彩,而这“审美的印记”,便是闲庭花开、叠石疏泉的景色记录,具有寻常处觅落英缤纷的引人入胜。
当然,“美”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深邃无穷的,缤纷的外象中,往往蕴含着奥秘的义理。就艺术的审美属性而言,可以说“艺术是相通的”,但具体到艺术美的形态,则“美”必然是千姿百态的。不同艺术类别的表现形式、意象符号和内涵神韵不尽相同,如音乐以旋律和节奏形成优美的声韵,绘画以颜色和线条组成炫美的图像,文学以文字和语言构成奇妙的意象……艺术之美如此旖旎多彩而交错纷繁,因此,对不同艺术美的品味、欣赏和论析便具有很大的差异区别,审美主体不仅要对“美”保持丰富的感受和敏锐的发现,更要具备鲜活生动的创作实践与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把握和深入研析审美对象独特的审美特征、美学规律和人文内涵。永建是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如前所述,他视野开阔而涉猎广泛,习书法工篆刻,写文章研绘画,对于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文物典藏等也颇有研究。重要的是,他的涉猎广泛,并非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而是发自内心、见诸性灵的勤学深耕。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创作,在创作中提升。不仅熟悉文本解读、读者对话、新历史文化批评等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而且对语言学、阐释学、符号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也多有研习,常能举一反三而由此及彼,融通互鉴而交洽转换,将创作实践推进至理论研究,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因此,这本书更深刻体现出他所探研的“美”的内涵,是“黛色浅深山远近”的广奥深远,这“审美的印记”,又是静影沉璧、明池映月的真义淬炼,具有倏忽间观星河流转的丰盈深广。
阅读《审美的印记》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享受,不仅源于陆永建个人丰富的审美经验分享,更源于其“眼光日月”的胸怀视野之开敞辽阔,“足迹山河”的实践探索之扎实稳健。他启发和鼓励所有尊重艺术价值、追求艺术创新的人,保持丰盛饱满的生命活力和跋涉攀越的奋进动力,在艺术创造的征途上,一步一个印记地淬炼“大道真溟滓”的从容与洒脱,追求并最终实现“浮生但刹那”的智慧和旷达。
是为序。
(作者: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陆永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