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艺术精神的人格化呈现

2022-03-2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谷中风 收藏
中国艺术精神的人格化呈现

——评《〈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说:“文艺评论者是文艺界的良心,要说真话、敢批评、敢赞美。”“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李雪健说:“文艺评论是过滤器,是我们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防止精神雾霾必不可缺的保障。”作曲家赵季平说,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和世界对话。”美术家靳尚谊说,要“用西方油画语言为中国人造像”。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金句”,出自不久前出版的《〈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集》)。这套书汇集了《中国文艺评论》杂志自创刊以来,为52名文艺大家所做的长篇专访以及刊发的部分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一套三卷,内容丰富,装帧精美。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前夕,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此书,意义非凡。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感兴趣的人,都不妨读一读这套书,走进艺坛大家的心路历程,读懂当代中国的艺术精神。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理论卷)(作品卷)(创作卷)


在这套书里,你会读到中国艺术的风骨和血脉。岁月冲刷,才显艺术风骨之挺立;薪火相传,方知血脉延续之可贵。理解当代中国艺术之风骨和血脉,可以通过研读文学艺术通史,也可以通过品鉴文学艺术代表作,而最好的捷径莫过于了解文艺领域名家的从艺经验、艺术成就和实践感悟,《精选集》就是这样一条捷径。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教科书上的名字”“艺术史上的名字”:郭汉城、张世英、刘文西、马识途、秦怡、蓝天野、郭淑珍、靳尚谊、冯骥才、黄婉秋、叶少兰、仲呈祥……在当代中国的文艺天幕上,他们是一群明亮的星。

或许因为是访谈的缘故,名家大师大都从讲述走上艺术道路的故事开始,把从艺和做人的心得,用最精炼最易懂的语言,讲给读者。读完全书,我感到“文化自信”“艺术创新”“真善美”是三组最重要的关键词。比如,美学家刘纲纪认为,应从中国古典美学探寻文艺评论的根脉与未来。美学家叶朗说,美学和艺术学的核心区域要有中国的东西。哲学家张立文倡议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讲自己”。音乐家傅庚辰说:“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是中国音乐作品从‘高原’走上‘高峰’的必经之路。”摄影家袁毅平说:“中国摄影要走民族化的美学道路。”画家周韶华认为,返本开新,才能追寻大美。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说:“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要坚持反映真、善、美。设计风格要具有民族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演艺术家秦怡说,电影人的天职是传递真善美。戏剧评论家刘厚生说:“地方戏曲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强自立”,要防止走向“博物馆艺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提出,传承并不是守旧,创新不能丧失剧种特色。戏剧学家叶长海认为,中国戏曲“走出去”“实际上是丰富了整个世界艺术,让世界的文化更多样化,这个才是主要的”。这些道理质朴而深刻,尤其是不同艺术门类的名家大师以一生之修为为其作注,更令人明白中国艺术道之所存、脉之所系、志之所向。

在这套书里,你会读到文艺评论的标准和范式。众所皆知,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文艺评论受到空前重视。与一般的访谈文章不同, 《精选集》的最大特色是对文艺评论的凸显和强调,也由此积极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精选集·理论卷》收录了24位文艺理论评论家的专访,《精选集·创作卷》收录的虽然是创作者的访谈,但大部分访谈中都设计了如何看待评论与创作关系的问题,各位文学艺术大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丰富了我们准确把握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角度,与《理论卷》正如榫卯互补,两卷合观,称得上一部独具一格的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评论史。

如果说文艺是创造美和表现美的事业,那么,文艺评论做的就是识美鉴美论美的工作。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一代人也有一代人评价鉴赏文艺的话语。建构具有当代性的文艺评论标准和范式,无疑是关乎文艺评论发展大计的重要问题。《精选集》通过对多个文艺领域和门类名家的深度访谈,对破解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访谈中,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中国审美的精神实质就是隐秀融通、阴阳合一、亦此亦彼。”文艺理论家李准告诫“历史题材作品不能将历史道德化、权谋化”,并期望关于文艺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在理论原点上取得实质性研究进展。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提出“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24字文艺建设目的论及文艺繁荣方法论。美学家胡经之呼吁把大众文化纳入美学视野,探讨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文学理论家钱谷融告诉我们:“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以及艺术作品当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研究。”文艺理论家陆贵山热切地呼唤建构“宏观文艺学”。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倡导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诗歌评论家谢冕一针见血地指出,新诗不能因为“新”而忘了“诗”。话剧史家田本相旗帜鲜明地批评奢靡之风弥漫舞台的“大制作”,倡导重振戏剧创作精神。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说,艺术批评者要有两个基本功,艺术鉴赏力和理论能力。这些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论断,集纳了各位名家学术心得之精华,为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在这套书里,你会读到名山事业的定力和情怀。《中国文艺评论》是一本年轻的学术刊物,由中国文联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是目前我国唯一一本涵盖文学艺术全门类理论评论的“国字头”学术刊物。该刊创办于2015年10月,到《精选集》出版面试,刚满6周岁。如果逐一翻阅这本杂志,会发现从创刊号起,就设立了“名家专访”栏目,一期又一期做下来,难的是一期不落,难得的是“规格”不减。每一位接受专访的名家,都是本文艺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师,是后辈学者仰慕的“教科书上的人”。不但如此,担纲“采访人”的诸位,也均为一时之选。其中既有学术成果丰硕的名校教授,也不乏潜力实足的学林新秀。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有些访谈的“采访对象”与“采访人”是师徒关系,阅读这些访谈,好似旁听老师为弟子授课,耳提面命,如沐春风,让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术薪火相传的魅力;有些访谈的“采访对象”和“采访人”则构成创作者与评论者的对话,独辟蹊径的提问、充满睿智的回答,展现出文艺创作的深层肌理,引导我们领略缪斯女神之美。

如前所述,“名家专访”是《中国文艺评论》的“保留栏目”,也是“拳头产品”。在现行刊物评价体系下,引用率、转载率是最重要的参考规则。对此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专访文章比起学术论文来,或许有更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但更有可能降低刊物的引用率和转载率。作为一本学术刊物,看似掌握学者评职称、学生拿学位的“大权”,其实头顶也高悬着评价之剑,在如此情况下,《中国文艺评论》坚持开设“名家专访”栏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艺情怀,也表现出令人生敬的学术定力。我还注意到接受采访的多位名家在书出版时已驾鹤仙游,专访成了先生最后的长篇谈话。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艺评论》所做的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是传递艺术接力棒的工作,为攀登文艺高峰的后来者提供了信心、智慧和力量,可谓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精选集》共收录52篇访谈,展示了52颗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高贵灵魂,他们的理想、志业和追求汇集在一起,如一束束光,朝向同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不正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国艺术精神吗?


延伸阅读:

书讯|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编

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专页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总目录来了

《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总目录来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