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影视评论>电影评论>正文

《我本是高山》:凡人张桂梅的不平凡更励志感人(胡建礼)

2023-12-04 阅读: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胡建礼 收藏

看完《我本是高山》,被张桂梅带领云南山区女孩子们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所打动。影片人物平凡朴实,细节鲜活生动,没有平庸主旋律电影里容易出现的高大全或假大空,尽管存在一些缺憾,但绝非网上一些人攻击的那样不堪,是一部励志感人的人物传记故事片。

《我本是高山》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张桂梅长真实事迹改编,以往这类主旋律影片最常见的问题是把英模主角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人物。本片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叙事策略上,都力图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呈现给观众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张桂梅,她凭借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率领一群山区女孩子们完成了逆天改命的不平凡壮举。

张桂梅是很多中国老百姓很熟悉的当代著名英模人物,二十多年来,经过全国媒体的广泛采访和报道,大量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和纪录片,让她的事迹在全国广为传颂,在信息传播尤为迅捷的网络时代,她成为网上的热点人物,曾被主流媒体誉为“当之无愧的顶流”。

“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身上的荣誉和光环不胜枚举,将这样一位英模人物的事迹改编成故事片搬上大银幕,最安全最省事的做法,就是呈现给观众一个与媒体报道完全一样的张桂梅。绝大多数观众是通过各类媒体了解到张桂梅,这样拍也符合他们对这个人物已经形成的固有印象。

然而,故事片不等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的记录和宣教功能大于艺术功能。故事片作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则正好相反,有着完全不同于前者的艺术创作规律,需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篇幅里完成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照搬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看似安全省事,实际上很容易拍成平庸主旋律电影里常见的高大全式英模人物片,很难具有优秀故事片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正因如此,《我本是高山》主创从海量的张桂梅事迹素材中,结合影片创作过程中的采访素材,截取了华坪女高首届学生从入学到参加高考的三年时间,作为影片故事的时间线,围绕着这三年里张桂梅与师生一起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的经历展开叙事,着重描写了她和山英、山月、唐小萍、玖朵云等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以及卢南山、徐影影、付春盈等年轻教师的群像,还有他们与张桂梅的戏剧冲突和师生情谊。

影片前半段,海清饰演的张桂梅强迫全体女学生剪短发,对学生严格得近乎粗暴。对老师则严苛得不近人情,霸道要求“周六周日老师就不放假了,寒假就休息五天”,刘雅瑟饰演的年轻女教师付春盈怀孕了,她不赞成,后来付春盈孩子生病要请假,她又很不高兴。这是张桂梅平凡和不完美的一面。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观众逐渐发现张桂梅严厉背后对学生无私的爱和对老师的愧疚:强迫学生剪短发是为了她们更集中精力学习;“体罚”那名学生是为了晒出钻入她身体的蚂蝗;自己生病刚收到捐款,就拿钱去给学生买了助听器;付春盈上课没空照看孩子,她默默帮着照顾,结尾对方告别,她流露真情表示愧疚,说“为了这些小孩子,对不起你们这些大孩子”。

这种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策略上先抑后扬的戏剧化处理方式,不仅能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饱满,也让故事更有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合情合理的艺术虚构是故事片的权力和特点,即使是人物传记故事片也不例外,只要符合人物塑造和叙事的需要,就无可厚非。

一些网友质疑《我本是高山》多次闪回张桂梅对胡歌饰演的亡夫董老师的怀念,彷佛亡夫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信仰支撑,认为这是把张桂梅的崇高信仰矮化为小情小爱。

这样的理解是断章取义和片面的。首先,影片对张桂梅的崇高信仰并非没有体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她最喜欢唱《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的情节,融入了她带着教师做入党宣誓的场景,融入了她和学生齐声朗诵“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的段落,更是融入了她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原本要在梦中随丈夫西去,最终被学生们在医院楼下合唱《红梅赞》挽留下来的感人画面。

其次,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空洞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张桂梅既有崇高信仰的大爱,又有对亡夫思念的小爱,但支撑她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对学生们的爱,否者她也不会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坚持下来。崇高的信仰不会架空个人的情感。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支撑,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影片还有几处令笔者感动的地方。比如,高考前,老师带学生们爬上山坡眺望远方,老师对学生说“向XX方向XX公里是XX大学……”“翻过这些山,我们一起走出去”;山英的家人来学校要强行带她回去嫁人,全校学生齐声为她加油,那是山区女孩们对命运不公的呐喊;结尾,张桂梅和卢老师翻山越岭,连夜打着手电、隔着山谷大喊,告诉山谷那边的山英考上大学的喜讯那一幕,更是令人喜极而泣。

观者当然有权利批评一部影片不好,但前提是至少你要看过这部影片,围绕着剧作本身展开客观公允的评论。中国电影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专业的文艺批评,坚决反对对任何一部影片断章取义、乱扣帽子、生拉硬拽、蹭热点话题、上纲上线地批判。

《我本是高山》用电影故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张桂梅,讲述了一群山区女孩子在张桂梅等老师孜孜不倦地教育下,由浑浑噩噩到奋发图强、逆天改命的故事,尽管受篇幅限制,对孩子们和学校的巨大进步略显铺垫不足,但不失为一部励志感人的主旋律电影佳作。


(作者:胡建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微信公号“影视风向标”主编 )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胡建礼: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变与不变

电影《申纪兰》:不仅是纪念,更是弘扬和传承(胡建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