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撷英|胡晓娇:青春舞动梦想,身体书写时代

2024-11-2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胡晓娇 收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高规格、专业化、机制性的展示平台,由中宣部文艺局、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相关全国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于11月9日至12月2日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陆续展开,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个艺术门类,共演出13场,重点推介戏曲净行、乐队主奏青年演员,民族弓弦乐青年演奏员,舞蹈新人,相声小品评书等青年曲艺演员,杂技魔术滑稽青年演员。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引导文艺创作”相贯通,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2022、2023年连续组织“艺苑撷英”专题评论之后,今年继续组织评论家观摩展演并撰写文章,以飨读者。

青春舞动梦想 身体书写时代

胡晓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影像导演

美好是青春的别名,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鼓舞声声,齐舞飞扬,“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于2024年11月9日和10日在民族剧院上演,展演由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等行业内评奖展演中脱颖而出的众多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共同演绎。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浸润和滋养下,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他们以舞蹈为媒介,踏着时代的脉搏,用身体书写着青春记忆、时代记忆、历史记忆与国家记忆;他们勇担新时代文艺使命,用舞蹈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展现了舞蹈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青春篇章。

青年高端人才涌现彰显育人成果


开场舞《鼓舞》

每一个台上的举重若轻都是台下的千锤百炼,此次展演不仅是舞蹈艺术精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托举年轻人理想的成长平台,也是具有顶尖水准的中国舞蹈教育成果、舞蹈高端人才成果的汇聚平台。展演由三个篇章组成,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和国际标准舞等多个舞种以及舞剧片段。整场节目如行云流水般无缝衔接,丝滑流畅。这场代表青春印记的展演,表演者平均年龄24岁左右,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

群舞《香草美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本次展演中的22位优秀青年舞蹈演员除了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中央芭蕾舞团、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等各大院团和单位,还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学生。这些青年舞者能够优雅自如、坚定自信地从教室走向舞台,实现由学生步入舞者的身份转换,这也得益于近些年在中国舞蹈艺术院校的齐心协力下,以培养具有顶尖舞蹈艺术造诣的高精尖表演人才为核心,强调人才全面掌握舞蹈表演技法和舞台实践规律,积极探索“以创作演出实践带动教学”的培养模式,增强中国艺术院校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了高精尖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届展演中多位新晋的舞蹈编导像汪子涵、武巍峰、武帅、沙呷俊楠等都是曾经活跃在表演一线、为人熟知的面孔,他们从舞台到讲台再到创作的华丽转身,不但丰富了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为年轻舞者树立了优秀榜样,探索了舞者职业发展的多维空间。

22位青年舞者获颁入选2024“艺苑撷英”展演证书

身体语言书写构筑民族共同体美学


《多彩撷光》中国民族民间舞《愿》

本次展演中的舞蹈作品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呈现出古今中外融汇、“旧中有新,新中有根”的特点和整体风貌。开场《鼓舞》选自“舞向巅峰——北京舞蹈学院校庆70周年专场演出”中《大地》篇章,锣鼓喧天、声势雄伟,把喜庆的氛围从校园一直延续到本次展演中。《鼓舞》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鼓乐与舞蹈相结合,以强烈的鼓点节奏设计为特点,汉、藏、蒙、维、朝、傣等多个民族共舞,踏着时代鼓点,饱览祖国山河,各民族舞蹈齐聚一堂,共同绘制出一幅多彩民族画卷。

《在艺花满乡》和《多采撷光》两个民族民间舞集锦中,舞蹈既呈现了传统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现代的思想意识与身体美学。《我的草原》以刚劲有力、优美流畅的舞姿展现了蒙古族的豪迈与奔放,《碧波清影》则展现了傣族舞蹈的柔美与细腻,《朝鲜族风格技术组合》更是简洁明快、训练性强。《山顶》以“山”为意象,营造出守望故乡、依恋恋人的景象;《踩春》展现了苗乡春日盛景,苗家少女踏歌起舞,以灵动身姿描绘万物生灵,一仰一俯间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古朴向往与热爱;《我的玫瑰》以玫瑰喻爱情,少女舞姿曼妙醉人心,歌舞相伴,定情终身,心花永为“你”而盛开,展现出一幅自然与心灵交融之深情美景;《愿》用年轻人思维和现代语言,诠释蒙古族银碗敬奶的传统。舞蹈中建立起的不同情感表达跨越了民族界限,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种共通的情感在舞者的身体语言中传递,将不同民族的观众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情感纽带,体现了民族共同体美学中民族情感共鸣的力量,让人们认识到尽管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形式,但在精神层面上有着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多彩撷光》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集锦《我的玫瑰》

在中国古典舞表演集锦中,从取材于北朝壁画的《飞鸟髻》,到追溯至风靡唐朝的柘枝舞《柘枝》和刻画唐代草圣张旭的《狂草》,以及源自敦煌156窟唐代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归义》等,其主题选择和人物塑造均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发创作灵感。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注意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如作品《一意孤行》在古人一篙独行的形象中融入现代舞语汇;而作品《掌、拳、指》则具有中国古典舞现代训练体系特点,借古典舞手型,演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对自然宇宙与个体关系的思考。还有舞剧片段《与妻书》以诀别信为创作背景,展现林觉民与陈意映的爱情、理想、信念以及他们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跨文化互动中传承创新


群舞《归义》

文明的连续性还体现在文字语言之外,文字“难言”之处正是舞蹈“长袖善舞”的广阔空间。舞蹈的身体是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文字难以描述的细微生动之处,恰恰在舞蹈的大美不言中悄然流淌于历史时空。东西方身体语言和叙事可有效传递不同文化的思想观念,身体在东西方文化互动中,能克服文字语言的的局限和障碍,建构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到达情感连接的彼岸。

在英国荣获第98届黑池舞蹈节拉丁团体舞冠军的节目《颜裳》也是本场展演的亮点。该节目巧妙嫁接中西方文化特色符号,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并将传统戏曲中脸谱所象征的人物性格与拉丁本体五支舞蹈的情绪色彩一一对应,同时在拉丁舞本体语汇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戏曲身段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元素,使艺术性和竞技性高度融合,以此创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的世界表达。此外,不论是芭蕾舞作品《舞姬》片段,还是现当代舞集锦中《破晓》《屋里没有大象》《Legend》,均体现了东方身体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对话。通过独特的身体表达与丰富的肢体语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用现代舞蹈语汇展现了梦境与现实,触发了心灵的觉醒与自我超越。编导们通过更加创新的形式和更加多元的题材,运用突破传统艺术形式限制与束缚的舞蹈语汇,为舞蹈作品的创作贡献新鲜的编创思路,为文艺事业注入新鲜活力。

《风华群英》现当代舞表演集锦《Legend》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形成的表演风格、运动轨迹和气息韵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概念,表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观。从身体的运用方式看,中国舞蹈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力量,注重身体的气息和韵律的运用,风格含蓄、内敛。而西方元素东方身体的跨文化表达与生动实践,深刻映照了在当今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舞蹈艺术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可跨越文化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舞蹈讲究形神兼备,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具有诗的气质和形神统一、文质并重的美学特征。舞蹈的身体作为象征符号,不仅可以书写信息,还可以传达情感、营造意境,在身体叙事的基础之上构筑丰富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在这些舞蹈中,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舞蹈艺术在时代浪潮中的不断创新。它们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元素,也为观众带来了生动的艺术体验。无论是民族共同体美学的呈现,还是身体语言跨文化表达的实践,都反映了新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包容。正如尾声《同心圆》舞蹈所表达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培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同心圆一样,舞蹈已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趋势、文化的融合创新,以及人们在时代大潮中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追求。期待青年舞蹈人才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踏着时代的舞步,用身体语言创造更多精彩的舞蹈作品,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记忆和民族文化新篇。

文中视频来源于“学习强国”平台,组图来源于“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签发:徐粤春

审核:王庭戡

责编: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艺苑撷英专栏页

艺苑撷英|陈伟科:在时代洪流中动情起舞

茅慧|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一)

许锐 高海琳|品“2023全国优秀青年舞蹈人才展演”(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