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我与中国评协>正文

将目光投向基层文艺(孙国贤)

2024-05-1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孙国贤 收藏

【开栏语】

2024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十年来文艺评论事业和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展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新气象新作为,中国评协于2024年2月2日启动“我与中国评协”主题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积极响应。一行行文字,记录个人与协会的点滴过往;一帧帧照片,定格文艺评论征程上的奋斗身影;一段段视频,抒发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中国文艺评论网于即日起开设“我与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主题征稿专栏,选发来稿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将目光投向基层文艺


孙国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中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我于2023年3月加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时间刚好一年。非常荣幸能够登上中国评协这个殿堂,更需沉潜积淀,奋力学习,让我在文艺评论创作中永葆青春,不负年轻时与它相爱相随。

说起与文艺评论的结缘,还真有一些“来头”啊!

记得1989年刚读高一时,我就读的巴中中学组织学生看了一部电影《开国大典》。那时全省正在组织“新苗影视评论”征文,我就大着胆子,到电影院一位专业老师家中进行采访。这位老师给我普及了电影理论,还给我赠送了一本《大众电影》杂志,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回校后,我连忙写成了一篇《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评电影<开国大典>毛泽东的塑造》,呈交语文老师文燕云审改。文老师当时颇为惊讶,她又将我的稿子交给了她在党校工作的丈夫杨老师进一步审改。记得他们夫妇还把我叫到他们家中,对我进行了鼓励,也指出了一些字句的错漏,还帮我把稿子寄给了主办单位。后来,这篇文章荣获了一等奖。记得我不但因此获颁了奖状、获赠了笔记本、还获得了一笔25元的奖金,刚好折抵了那一学期的学费。因为此事,校团委聘请我担任学校“八角楼”文学社团报副总编辑。从此,因为这篇小小的影评,我爱上了文学。虽然后来我考取了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公安工作,在不同的警种之间跨越和历练,但我对文学的痴迷一直深埋心中,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文学创作,但似乎再没专门写过评论文章了。

201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与本地几位文友张万林、李国军、罗凤鸣一起喝茶。当时凤鸣先生正要出版一本诗集,在茶桌上邀请万林、国军各写一篇评论,他们俩都点头答应。可能碍于我在场,凤鸣兄就说:“梓文兄,你能不能也写一篇?”我当时也豪爽地答应了:“你把诗稿发来,我试试!”当晚,凤鸣兄就把诗稿发我,我赶忙打印出来,连夜读完,并于后来写了一篇“读后感”,发表在《巴中日报》,在本地产生了一些反响。不久,巴中市文联、作协换届,我也因为业余爱好被组织看中,被选调到文联工作。

到文联后,我发现有大量基层文艺工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需要被发现、被评介、被宣传。我有意识地撰写了一些评论作品,不久就加入了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这更激励我关注当地一些文艺家、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虽然自己不懂的艺术门类太多,但我敢于亮出自己皮袍下面的短来,深入这些领域学习,大胆向各门类的艺术家们请教,撰写了大量戏剧、曲艺、舞蹈、电影、民间文艺等评论作品,有的在《中国艺术报》《曲艺》《四川日报》《现代艺术》《四川文艺》《四川作家》等报刊发表。这期间,我也发现基层文艺评论人才缺乏、文艺评论工作缺失、文艺评论类型单一等问题,深感很有必要成立一个组织,吸引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开展扎实有效的文艺评论工作。

献礼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开班仪式合影

2022年初,我偶然发现四川艺术基金和省评协要举办一期“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班”,我非常期待参加这个班的学习,就大胆报了名。但后来又获知,参训学员不能超过45岁,而我刚好超过了这个坎。但我仍然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最后,经领导请示和协调,省艺术基金、省评协和承办的西南石油大学都同意我去学习,还让我担任了这个班的班长。我因为年龄“优势”差点失去学习机会,又因为年龄“优势”意外被选为班长,深感学习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难得的是,我们班30多位同学,学习结束各自返回工作岗位,多有联系,很多同学成长迅速,参与了全省多项重大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评论工作,成为全省文艺评论的中坚部队和新锐力量,有的同学还被大学“相中”,实现了人生转折。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在中国评协副主席、省评协主席李明泉和省评协秘书长白浩等老师的带领下,披坚执锐,不断成长进步,大家相互帮衬,共同提高,师生同道情谊日渐深厚。有一次成都一个地方征文,我还专门写到了明泉老师,文章题目也因此取为《“成”门立雪》。

孙国贤参加“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班”

学习结束回到单位,我及时向领导汇报,要尽快成立评协组织。我们在四川省评协的有力指导、巴中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市文联领导披挂上阵、扎实推动,2022年12月12日,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克服疫情爆发的困难,正式诞生了。从此,一个拥有本市300余名会员的“地方组织”正式登台亮相了。值得欣慰的是,一大批有实力有潜力的文艺评论家被“征召”在这个团队中。比如,远在广东清远的巴中籍文艺评论家马忠先生就出任了巴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23年9月,四川省文艺评论工作会议在巴中平昌召开,巴中市落户了全省第一个“文艺评论实践基地”,这给巴中文艺评论事业注入了新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巴中文艺评论事业纵深发展。我个人也在这其中,不断充电加油,陆续写出了一些评论文章,有的还获得了省级表彰。如:《〈废纸〉里的生命密码——浅谈罗凤鸣诗集〈废纸〉》被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评选为2020-2021年度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川剧<红漫巴山>:这股青春气催人泪下,令人振奋》入围第五届四川文化艺术政府奖——四川文华评论奖终评。这些微小的成绩或许不值一提,但我想表明的是,自从加入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这个大家庭,就接受着她带给的雨露阳光,我没有理由不努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今年成立十周年了。我有幸忝列这个大家庭中,深感本领恐慌。从我写出第一篇“影评”至今,已过去快35年了。从我重返文艺现场,也快满5年了。“羊裘老作桐江叟,点检初心幸未违。”我深深觉得,时不我待,而又青春满怀,不敢轻易懈怠不敢轻率谈“老”。我愿立足基层,将目光倾注在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身上,让更多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体验到文艺评论工作的扁平化、及时性、在场感。我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让天上的云朵与草原来一场亲密的接触,来一场意外的疼痛和亲吻。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温天纵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我与中国评协专题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征稿启事

温暖之光照亮跋涉之路(李昌菊)

一个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大家庭(胡建礼)

我、“啄木鸟”与“小剧场”戏剧(胡晓军)

没想到和想到(王一川)

不负韶光再奋蹄(周思明)

走好基层文艺评论之路(李向明)

与你相识,缘来不晚(吴洪彬)

十年笔耕不寻常(周纪鸿)

那年、那事、那些人——我与中国评协同成长(沈勇)

基层文艺评论大有可为(马忠)

十年里我们一起追过的评协(李晶)

圆梦回家 启程出发(常耀宗)

生命不息 艺评不止(范良伟)

缘起入会时(孙晓东)

十年文心相随——我与中国评协的这十年(杨荣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