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穿越百年与“新青年”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2023-12-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晶 收藏

穿越百年与“新青年”共赴一场青春之约

——评红色多维沉浸式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

跨越一百多年的历史时空,回到中国大地风起云涌的20世纪早期,看青年学子风华正茂时。如何站在今天,去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青年人作为,直击民族命运、照见理想志向和在今日整装再出发,一直都是当代文艺界从多方着手努力的方向。2023年,湖南长沙橘子洲上演了青春版红色戏剧《恰同学少年》,以沉浸式戏剧的方式实现了当下与历史的链接。该剧一经上演,荣获了多方好评赞誉,不少观众还再次、甚至多次观演,并积极向周围人推介。那么,青春版《恰同学少年》是怎样把红色历史用当代人易于理解并共鸣的方式演绎的呢?

择取典型场景,突出主题元素

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湖南人,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彪炳春秋的卓绝功勋。细细再读历史,可以发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在书生意气年少之际便扛起救亡图存、抵御敌寇的重担。青春版《恰同学少年》的剧目也是从这里开始讲述,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上演,聚焦于1913年到1918年期间,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求学立志成长的背景。

《恰同学少年》剧场设立在长沙著名地标橘子洲的水上工人文化宫,这一建筑空间建造于1954年,外观是红砖与清水墙相间的砖混结构。剧场在不改变这一历史建筑的前提下,依托该场所搭建起《恰同学少年》的艺术发生空间。“放榜啦!”所有人围拢在成绩榜前,听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跳动在耳旁。“同学们,欢迎你们今日踏入师范之门,习教育之法”身后校长发出的声音,把人们的视线转移至身后的建筑大门,从这里,观众正式进入了剧场内部。整部戏剧共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为戏剧主要部分上演的场所,包括四个小剧场(庭院、图书馆、教室、蔡和森的家)和一个大剧场。空间是剧场叙事的重要手段、载体和内容,前二者是指戏剧的出演必定依赖于空间媒介的存在,后者则意味着空间言说着故事和意义。学者龙迪勇认为,剧场空间中的演出不仅仅是形式的轮廓,还在于用戏剧这一艺术门类把人对于需要铭记的事件的秩序化赋形,通过空间赋予存在以意义。恰如诺伯格·舒尔兹指出的,人之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它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关系,要为充满事件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或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青春版《恰同学少年》所选取的历史上发生事件的场景,并以艺术化的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展示,其中饱含着整部剧目叙事的主题元素。

庭院中,众人在课业之余,进行身体锻炼。其标识是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强调民族体质强健的重要性。图书馆中,人们分别选读书目,共看《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从“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体会到伟人交友与民族国家大业相连的初心渴望。教室内,跟随杨昌济再读《少年中国说》,于琅琅诵读声中体味“少年强则国强”的追求。蔡和森家中,围坐而听读书小组为国之崛起而聚的故事。最后,大剧场则展现了师生与敌人抗争的场景再到走向革命的未来图景。剧场内的空间场景分别所赋形的元素——强健体魄、团结志士、启蒙强国和敢于斗争,从多维艺术的角度交织成风华正茂中国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方略。

化身“同时代人”,回到“青年”身边

红色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打破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区隔,邀请后者成为“同时代人”,穿越时空来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中间,体验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状况和动荡命运。观众从入园开始,可以选择换装当时的服饰和发饰,并被编排到不同的班级,成为“青年”们的同学。

在庭院练习“六段操”,身体力行感受《体育之研究》;在图书室拿着《征友启事》,看着《新青年》;在教室放声朗诵,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蔡和森家里,置身讨论小组中间;在学校内、外,目睹反动势力的猖獗造作,见证稚嫩青年们在血雨腥风中的蜕化和逐渐强大。观众在艺术世界中,真正获得了走近伟人的机会,不是被动坐在观众席里成为旁观者,而是进入同时代的同频共振场域。剧场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当代人成为“历史”的一员,这样的“历史”建立在观众先前的历史知识架构和剧场搭建的历史叙事空间之间,让观众带着“前理解”去理解革命前辈,裹挟着此时此刻的事件动态进行时,再去触碰历史的深处。

作为“同时代人”的观众,便会在开着栀子花的院落里舒展躯体,也会在书本前面重新审读手中的纸张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并会在课桌前思考读书之于中国青年的真实价值,还会在蔡和森家庭的温馨氛围里感悟从小家到大家的博爱……一切的戏剧呈现不再是故事的讲述,而是故事的演绎,观众成为戏剧推进的重要部分和关键部分。观众在大剧场的恢弘场景中,听《沁园春·长沙》响起,不禁落泪,因为此时大家都是“同时代人”,迸发出青春四溢的勇敢,一同面对民族存亡千钧一发的时刻。

光影声、雨水和家常菜,氛围再造历史原景

“沉浸”是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的形式特色。戏剧调动了观众的眼、耳、鼻、舌、身和心等多方面的感触,这一切依赖于光影技术、物理手段和日常布置等多维度的综合打造。长沙雨水充沛,为了还原这一气候特征,庭院的剧场还专门安排了降雨的场景。这一构思非常巧妙,不仅写实地刻画出湖湘青年真实的生存环境,又采用电影镜头切换场景的方式——因降雨中断体育锻炼而转移至图书室。

又如,蔡和森家里餐桌的摆置,把传统的观演坐席全都转换为板凳。观众坐在桌子前,蔡和森一家把饭菜端上桌面,邀请大家共同品尝。这是严肃历史戏剧中不常见的设置,为《恰同学少年》增添了一些人间烟火气。观众在紧张的历史氛围里,真真切切于蔡和森家感受到暖意。这种安排缩短了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心中塑形的后者形象更加具体、可亲和可感。

光影和音响得到最充分展示的是在大剧场,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的舞台展现在这里得到了释放。从反动势力逮捕学生的阴森恐怖的舞步,到青年学子抗争胜利的昂扬舞姿,光、影与声不断切换、组合。教室的灯再次降临大剧场上方,它们一盏盏熠熠闪烁,成为该剧目的线索和亮点——理想之光从书本求知升腾为以革命救国。我们何以回到历史,红色青春剧场《恰同学少年》的氛围再造,为这种回溯的愿景提供了艺术的展现方式。

然而,剧场在呈现演出时也存在一些不甚理想之处。灯光的颜色配比、屏幕切换和整体科技感方面还有待提升。比如,图书馆里的灯光搭配显得较为暗沉,观众难以体会到从书本启蒙的点亮意图。大剧场的光影综合效果极具考验性,如果能把光影展现的图像做得更为精致,“沉浸”的效果更进一步的立体和具有包裹性,将观众的感官调动于剧中,而不是舞台下的观众。

当时的青年正值风华正茂,立橘子洲头。今日青年亦逢韶华光景,再回湖湘之洲。不同的历史际遇,相似的意气风发。剧终说“不忘理想,不负年华”,便是跟随戏回到“您们”身边,从作为“青年”的“您们”身上,昭示可贵之精神,探寻于今日奋发再起航的力量!


(作者:李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文中图片来源于“长沙发布”微信公号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