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鲲鹏击浪》:一代新青年的启航(张德祥)

2024-01-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张德祥 收藏

35集电视剧《鲲鹏击浪》看得令人心潮澎湃,思絮联翩,历史的回声依然振聋发聩!“鲲鹏击浪”为哪般?磅礴之力源何处?何以就能搅彻周天、地覆天翻?一个世纪前,那一代新青年就在眼前,看他们如何面对时代,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

《鲲鹏击浪》吸引人,首先在于绵密、细致、真实地复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状貌。以毛泽东个人的求学、求职过程为线索,覆盖了从长沙到北京广袤社会的现实。毛泽东的家庭、杨开慧的家庭、蔡和森的家庭、陶斯咏的家庭、向警予的家庭,还有更底层的二丫、丫蛋等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这是现实基础,这一代青年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志向树立都是从这样的社会现实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而来。越是真实的生活细节越能显现出这一代青年的人生目标选择的现实逻辑,他们目睹着列强掠夺、军阀混战、官僚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豺狼当道,社会失道,黑暗到了极点。因为黑暗,才渴求光明,因为失道,才要寻道。历史的使命落到了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看到,他们都是莘莘学子,本来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黑暗的现实召唤他们寻找光明,为苦难中挣扎的华夏民族寻找一条新的生路。该剧的成功,就在于把个人的选择寓于历史逻辑之中,通过历史的趋势把一代青年推上时代舞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就是时代大势,就是“典型环境”,艺术创作的难点在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观看《鲲鹏击浪》能感受到强大的历史逻辑对人物一步步前行的推动力量,这就是客观环境对主观精神的激发,也是主观生命素质在特定环境中的绽放,正像编剧马继红所说,“毛泽东就是被这黑暗、艰难、复杂、多变的时势造就出来的。”“鲲鹏”如何“击浪”,真谛正在于此。

该剧真实演绎了从1918年到1921年期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湘江三友”以及“新民学会”众多会员的世界观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毛泽东,从最初的无政府主义到后来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最初的教育救国到后来形成“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鸿志,都是在现实斗争中一次次的教训中完成蜕变。从创办“新民学会”、《湘江评论》、“文化书社”到抵制日货、“驱张运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不能改变现实分毫,不过是一个军阀换成了另一个军阀,天下乌鸦一般黑。理想很单纯,现实很残酷,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能够对症中国社会的药方是哪个?毛泽东目睹劳苦大众的苦痛,他悟出了民众的大联合。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毛泽东,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一直在行动,用行动检验主义、寻找道路,他是寻道者也是“殉道者”。这一路走来,他不仅结交了困苦的劳动者,更见识了当时的无数名流和官场人物,从杨昌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黄侃、熊希龄、章士钊等到湖南督军张敬尧、谭延闿,从“新民学会”的众多会员到北京大学的师生,可以说,这三年时间,他一方面感受了社会的黑暗,一方面也广泛领受了思想的光芒。在主义林立、众说纷纭的思想背景中,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但他是一个求实派,始终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作为思想和道路选择的试金石。该剧写出了新文化的思想大潮成为他“击浪”的精神依托,这也是一种“时势”,激励着他一路前行。《鲲鹏击浪》真正写出了毛泽东为什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旅程。

这部剧好看,还在于写出了人间真情——友情、亲情和爱情。湖湘一代青年学子,同学少年,义气相投,他们之间充满了友情,亲如兄弟姐妹,一人有困,众人相助。毛泽东父母在长沙住院,陶斯咏、蔡和森、萧子升等伸出援手;为使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能够成行,毛泽东多方筹款予以资助等。可以看出,在黑暗的社会中,友情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温暖和力量,是信任和支撑。至于“湘江三友”与恩师杨昌济的师生情,李大钊、陈独秀对于毛泽东的知遇之恩等,都使人感受到一种无私的、纯粹的、真诚的友情。当然,毛泽东与父母弟妹的亲情更令人动容,尤其是当毛泽东得知父亲去世,眼泪夺眶而出。他从小顶撞父亲,可是,他知道父亲对他的爱就藏在敲打他的烟袋杆上,他多么想让父亲再能敲打他一次,然而,父亲悄悄地走了。一时间,父母走了,恩师走了,失亲之痛,恸由心生,这一场戏写出了毛泽东内心的柔软之处,感人至深。更有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既有志同道合,又有兄妹亲情,曲折而坚贞,婉转动人。鲲鹏击浪,情感也是一种激扬之力,在剧中显得充沛而有力。

写好毛泽东,演好毛泽东,都不容易,因为他太丰富,太博大,人民对他太熟悉。好在《鲲鹏击浪》选择了他真正走向革命之前的人生“序曲”,实际上是他人生启航的铺垫,但这三年很重要,对毛泽东后来的革命生涯有决定意义。重要的是,该剧写出了他心念苍生的仁怀,救国救民的初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进取的性格,实事求是的品格,“殉道者”的彻底与坚定,这些都是他后来成就大业的基本素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看这部剧,人们能够更朴素地走近他、认识他、理解他、学习他。毫无疑问,《鲲鹏击浪》是一部成功之作,剧情扎实而富有传奇神韵,充满青春气息,有很强的感染力,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探索。


(作者: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视听艺术委员会主任)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聆听醇厚动人的声音(张德祥)

电视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的创新表达(张德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