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美丽了观众的心灵_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如果有这样一部电影,你只花费一张电影票的钱,却能够既观看一部兴味无穷的电影,同时欣赏一台精彩绝伦的舞蹈演出,还聆听一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你会不会觉得这张电影票的钱花得真值?影片《你美丽了我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充分考虑观众获得感的电影,不论你是一位热衷于旅游、喜欢增长见识的驴友,还是一位舞蹈音乐艺术的发烧友,不论你是陪伴意中人想要增进二人世界情感的温度,还是携带爱子想要启蒙孩子对艺术的感知和兴趣,相信你前来观影都会觉得物超所值、不虚此行。影片题目中的“美丽”二字可谓题眼,这双“美丽”之眼,散发出摄人心魂的璀璨迷人之光。
一、民族风情美。若是你还没有去过大美新疆,对这块占有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多民族融合、神奇古老的土地充满神往与想象,那么你可以通过这部影片预先领略新疆浓浓的民族风情。若是你已从新疆归来,那么你可以在影片中重温独具新疆特色的风物人情,影片中出现的新疆普通话、新疆地标性建筑、民族服饰等,让人不禁感同身受、会心一笑。当女主人公娜孜的男闺蜜笑称娜孜“巴郎子”“丫头子”,当男闺蜜形容男主人公凯撒深爱娜孜时用了句歇后语“如同穿了五年的秋裤——彻底没了魂”,当娜孜带着凯撒的妹妹莱丽去医院做体检,看莱丽究竟是否适合跳舞时,医生体检完幽默地来了句“咱们新疆的姑娘,不穿裙子,不跳舞,那还能美丽吗”,这些从新疆这方土地里土生土长出来的鲜活生动的语言,就像影片中一掠而过的街边商铺上带有“新疆特色”字眼招牌的镜头一样,看似无心插柳,却是有心栽花,让人体味到浓浓的新疆味道。不论是娜孜、凯撒表演的场所、被新疆老百姓俗称“皮牙子”(注:新疆方言,意为新疆人民日常吃的“洋葱”)的新疆大剧院,还是娜孜带着她任教的艺术学校的学生们采买演出物品的国际大巴扎,都是新疆的建筑名片。娜孜和凯撒服饰中的端庄艳丽的艾德莱斯绸纹样,同样是极富新疆特色。电影通过别具一格的新疆民族风情之美的背景交代,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发生在这里的别开生面的故事很新疆、很中国。
二、新疆歌舞美。影片开场不久,娜孜即在凯撒的刻意挑衅之下,身着练功服,向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展示了一段颇显基本功和技术含量的芭蕾舞,折服了在场的孩子们,让他们意识到,表演不是为了应付老师,也不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战胜自己。在凯撒和娜孜为了赢得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而同台竞技时,男女主人公各跳了一段新疆民族舞,酣畅淋漓的舞蹈和动感十足的音乐大快人心,令观众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甚至也想要从观影的座位上站起身来,追随荧幕上的主人公,踏着节拍律动,翩翩起舞。影片在展示舞蹈时运用了通感手法,伴随男女主人公的舞蹈身姿,镜头由快转慢,由室内的有形舞台转向天地之间的无形大舞台,看哪,凯撒在茫茫沙漠中激昂起舞,娜孜在金色树林间翩若飞鸿,这种处理手法给观众更强的代入感,更加充分地展现了舞蹈肢体语言的丰富想象力和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在男女主人公的各自独舞之后,影片又适时安排一段凯撒和娜孜的现代双人舞。这是一段时尚、热烈、令人惊艳的双人舞。在影片的末尾,为表现两人的握手言欢,接连安排几段浓墨重彩的双人舞,服饰上也有意选用风格登对、颜色一致的情侣装,表现男女主人公双栖双飞,共同舞出爱的风姿、奏响爱的华章。影片中的舞蹈类型各异,既有芭蕾舞,又有民族舞,还有现代舞;既有男女独舞,又有男女双人舞,还有集体群舞;在民族舞蹈中,既有豪迈的哈萨克族舞蹈,又有迷人的维吾尔族舞蹈,还有充满神秘气息的西域风格舞蹈,为观众献上一道道五光十色、异彩纷呈、风格迥异的舞蹈艺术大餐,令观众大快朵颐、直呼过瘾。相信你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女莱丽一样,感受到来自舞蹈的魅力,情不自禁爱上舞蹈。
三、故事情节美。电影承担的一个基本职责还在于讲好故事,而故事合情合理地发生发展还在于细节的选用得当和情节的有序推进。尽管影片中的故事有爱恨交织和生离死别的戏剧化矛盾冲突,但一系列源自生活细节的选取,使得情节的推进和故事的演变不做作、不突兀,真实可感、自然可信。只有观众觉得不虚假,乐于接受,故事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影片《你美丽了我的人生》这个标题可以有两层理解,一层理解是“你”代指舞蹈,电影是一部新疆歌舞片,凯撒和娜孜均为专业舞者,娜孜还是一名舞蹈教师,凯撒和娜孜因舞蹈结缘,舞蹈是两人的共同热爱和毕生追求,舞蹈美丽了凯撒和娜孜的人生,也在娜孜所教的学生心田之中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舞蹈和艺术让人生更加感性、温润,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因而更加美丽。另一层理解是“你”分别代指男女主人公,电影以凯撒和娜孜的爱情为主线,由相互间爱意萌生、陷入热恋,到劳燕分飞、久别重逢,再到误会消融、冰释前嫌,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因为跌宕起伏的经历更显凄美,因为发生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更显难能可贵。
四、人物塑造美。影片用反衬、互补、烘托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人见人爱的舞蹈家娜孜的形象,她娇小柔弱的体态,反衬出她敢爱敢恨的个性;她洒脱时尚的装扮之美,既凸显新时代舞蹈家的独立气质和精神,又反衬出她具有的传统女性的善良贤惠之美;她充满民族特质、姣好的面容之美,与她纯真、敢于牺牲、富有爱心的内在之美形成完美的互补;情窦初开的莱丽、青春叛逆期的少年与懵懂可爱的小男孩对娜孜由衷的接受和喜爱,烘托出娜孜人性的光辉与感染力。舞台之上,她舞姿蹁跹、光彩照人;生活之中,她人品高尚,富于个人魅力。艺品与人品就这样相互映衬、相辅相成。
民族风情美、新疆歌舞美、故事情节美、人物塑造美,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除了娜孜和凯撒的爱情主线外,影片还将莱丽幼年骨折中断习舞、少年初恋向往学舞、最终成功舞出个人风采的经历作为一根副线,主副线的交织如同一条珍珠项链有机串连,使得民族风情美、新疆歌舞美、故事情节美、人物塑造美这一颗颗五彩斑斓的珍珠不至于四处散落。
在主副线之外,影片还设置了多处呼应。譬如,用哈萨克经典民歌《燕子》的首中尾呼应,片头少女娜孜透过幕帘偷窥凯撒练功,对英俊凯撒暗生情愫,此时《燕子》适时响起;片中娜孜带领学生们在天山采风,小男孩站立蓝天之下、绿坡之颠,面朝山谷高歌《燕子》,不掺杂质的童声好似天籁;片尾当娜孜和凯撒团圆之际,《燕子》再次切入,寓意有情之人终成眷属。再譬如,影片中的舞蹈片段繁多,如何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编创人员巧用红色服饰来连接。娜孜在公交车上跳舞逗引孩子们开心时身穿红色背带裙裤,娜孜与凯撒在市场打赌继而两人跳起一段现代双人舞时娜孜身穿红色长裤,娜孜与凯撒在拱桥上跳舞时一队伴舞者手持红伞。红色服饰恰似一根红色丝带,在变化中达成统一,既与凯撒从北京归来时影片中特写的国旗之红遥相呼应,又大张旗鼓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红。这大红的颜色,既是新疆民族的热烈之红,还是富有时代精神的时尚之红。
“美丽”是电影的题眼,电影通过一组组如诗如画的镜头和一曲曲如泣如诉的音乐,不仅美丽了观众的眼球和耳朵,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享受之外,更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与崇高之美,传递了时代的自信与宏阔之美,让人在感动得潸然泪下之余,一颗心也变得如同天山天池的雪水一般干净透明,分外澄清美丽。
(作者:王晓芸,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评论网总编辑:周由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