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有规律无定法”的中国画最需要想象力(程阳阳)

2017-05-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程阳阳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但随着艺术家人数的增加和创作技法的不断成熟,当代的艺术创作却日益表现出疲惫的状态,抄袭与不加分辨的借鉴屡见不鲜,视域的狭隘和想象的匮乏制约着艺术家的创造力。从众多的展览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美术创作普遍缺乏浪漫的想象,大多是在一个隐形的框架内做细微的改变;相比而言,在西方当代的艺术创作中,雕塑、绘画已经边缘化,但开放性思维观念的表达和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其当代艺术创作极具想象力。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都缺乏想象力吗?当代艺术创作为何缺乏想象力?在此,围绕这一问题,试做一探讨。

  一切艺术都需要想象力,有规律而无定法的中国画是最需要想象力的艺术。

  苏东坡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绘画贵在“想象力”,而绝非“相像力”。但是,今天大多数国人在欣赏和收藏绘画作品时,却认为画得越像、越好看,水平就越高、价值就越大。

  “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毕加索说,“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他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这些童趣十足、想象力独特的作品。李可染刻有一方“不与照像机争功”的印章,其道理不言自明:画家是人而不是照相机,写生不是拍照片,绘画不是画照片。画家的任务就是要做照相机所做不到的事,即把画家对自然的感受、领悟、共鸣,通过艺术加工表现出来,传达主观感受,不是画所见的,而是画所想的。可以说想象力就是绘画的灵魂和画家的艺术生命力。当今我国美术界重“实”轻“写”、尚“工”淡“意”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急功近利的“画照片”“照片化”和愈发严重的“超写实”倾向,无论是对油画来讲还是对国画而言都是一条死胡同。

  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画家就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不为也”,实在不屑于那个“象”。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说高峻壮丽的峰峦,森渺无际的烟云林木,皆永恒地映照着圣贤的高洁情怀。画家追求畅神,将这种对于自然、人生的感悟用绘画表现出来,因此,通常情况下,画家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真山真水,而是在体察自然之后的经过沉淀的想象中的山水。

  古代的文论和画论首先关注的是艺术家主观情怀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提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游”字包含着交融渗透最后合而为一。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精论,意指“迁想”这种主观活动,乃是一种关系到艺术作品成败的移情作用。无“迁想”则无“妙得”,没有想象力是谈不上艺术创造的。中国画的想象力表现在思想飞翔、精神自由,传统已经看遍了,自然也都看遍了,落笔时,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全部都在眼下,这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终极追求是“意境”,意境相对于造化的真实而存在于人们的畅思和怀想中,是诗和画背后的东西,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境不是可以依凭的实物,而是自足和圆满的心灵飞翔。

  这样看来,意境实在是实物之外、图像之外的东西,是图像背后的想象。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这个道就是想象力的体现。早期的道家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即是“追太虚之体”,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心观物。在传统中国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种浓厚、深远、真挚、素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古代画家建立了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合一包含着人与自然互相包容的思想。魏晋时期人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

  笔墨文化是由中国哲学派生出的心灵艺术。由笔墨表现而成的“心象”与由自然到二维平面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中国山水画不叫“风景画”,而叫做“山水画”,这是因为笔墨不是仅用来描摹自然的,而是表达想象的手段。这正是当下国画创作最为缺乏的东西。

      (作者:程阳阳,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月刊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程阳阳在中国文艺评论网上的个人主页

      程阳阳:“有规律无定法”的中国画最需要想象力

      络成就的艺术家——关于“老树画画”(程阳阳)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