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艺海杂谈>正文

对于“身体”的再观照——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方法的拓展(徐末子)

2023-10-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徐末子 收藏

内容摘要】 现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多从文化整体观视角出发,围绕舞蹈、环境和人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文化阐释。在此基础上,“身体”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主要艺术载体,在民族民间舞语境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理应对其媒介性、自主性、多元性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图像人类学从人本主义视角切入,强调媒介自身的意义与独立性,并将身体的概念置于其理论中心,可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路径参考。在将图像人类学中“三具身体”的理论范式置入对民族民间舞创作实例的考察后,可以发现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只有在原生形态与艺术形态的转换中,把握住集体传统中身体文化基因的提纯与延续,才能在传承创新中保持其原真性。

【关 键 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 图像人类学 身体 民族文化

《草原英雄小姐妹》剧照(图片来源:“内蒙古艺术学院”微信公号,摄影:王徐峰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术研究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出发,逐渐形成了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视野的进阶过程。高度、黄奕华曾指出,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包括身体力学、生态学、语言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口述史学等视角,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学术研究。具体视角与路径可分为:关注舞者本体的身体力学理论视角,关注舞蹈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理论视角,关注不同族群间舞蹈行为差异的语言学、民族学理论视角,关注舞蹈构成形式、舞蹈表演与社会模式关系、舞蹈过程的区域差异等内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视角,以及关注舞蹈背景、历史脉络的口述史学理论视角。刘建、田姣、赵金怀认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研究主要基于人类学、历史学、口述史以及舞蹈运动力学等经验科学的理论视角展开,并以此抽象出视身体语言符号为核心研究物的符号学、语言学视角下的综合研究方法,为当下研究的最佳选择。通过不同学者对领域内已有理论范式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研究方法多样且交叉,主要以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以及口述史学为主要研究方法与路径。领域整体研究在多重文化思潮的碰撞下,倾向以文化整体观的视角对民族舞蹈进行由表及里的文化阐释。

对于舞蹈、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进行描写,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的核心。从历史沉积的舞蹈类别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所有类别中与“身体”联结最为紧密的,是中国传统民间活态文化的显性表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一代代口头传承与身体承续的民族动态文化传统,是通过族群人民存在行为与存在情感建构的文化史。然而,当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不仅包括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各民族民间舞蹈,还包括经过艺术家人为加工与创作的职业化训练体系,以及同一体系审美下创作的舞台舞蹈作品等多种形态,是拥有相同审美取向的多层面、多种类的舞蹈综合体。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也分为群众之间的直接传承、民间舞教学的传承与向舞台艺术升华等三个层次。其中,身体始终是其传达、传播、传承的主要依托媒介。问题在于,运用以上理论范式与方法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展开研究,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注空白。如从自然舞蹈到艺术舞蹈的演变过程中,舞蹈本体的媒介特性、该过程中具体个体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同身体媒介间流转的互动关系等内容,还有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理论空间。

继20世纪末的“语言转向”之后,人文学科相继出现的“图像转向”和“身体转向”等理论转向,促进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方法和成果的发展。其中,作为艺术人类学拓展的图像人类学从人本角度切入,强调媒介自身的意义与独立性,并将身体的概念置于其理论中心。图像人类学认为,图像对人们的影响除了其可观性、符号性之外,更体现在其实践性与表演性中。这种表演性主要表现为对图像的身体化呈现,进而身体本身也成为了一幅图像。在仪式化表演、游戏规则的共享、舞蹈美的体验中,它与人的身体相互联结,形成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身体图像,而舞蹈作为通过实践得以流传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身体是其重要载体。由此,这一人类学里的图像学视角,为研究以人为本、以身体为主要媒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提供了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参考,能够为其理论研究的路径拓展提供有效助力。

……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舞蹈国际传播路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1BE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末子 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9期(总第96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书讯| 《中国文艺评论精选集》/《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 编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9期目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