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赵树理笔下,“算账”是一个常见且意味深长的现象,它不仅意味着算经济账,更指向意味深长的文化账、政治账。赵树理细描算账行为中的人和事,发现并讲述了农民“翻心”的具体途径。本文分析赵树理的“算账”书写,强调作家是从日常经济深入文化、政治改革,从生活细节召唤并建构农民的主体性,创造了通俗易懂、别具一格的文学形式,探索出符合中国本土特色文艺作品的创作路径。赵树理“算账”所提供的现实经验,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赵树理 算账 农民主体性 乡村振兴 文学评论
赵树理笔下频频出现“算账”的人和事。老恒元(《李有才板话》)、李如珍(《李家庄的变迁》)、刘锡元(《邪不压正》)、老万(《福贵》)等地主都是算账高手,他们精于算计、时刻盘算如何剥削农民,来获取最大收益。同时,赵树理也塑造了一批心中打着小算盘的农民,如范登高和马有余(《三里湾》)、马凤鸣(《李有才板话》)、林忠(《老定额》)、“小腿疼”(《锻炼锻炼》)等,他们对生活精打细算,对政策前后思量。赵树理长年扎根农村,深知农民难以接受“启蒙”“革命”的道理说教,而特别关注温饱、得失等日常事务。“算账”作为他们维护、争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随处可见、时时发生,也可以成为吸引并启发他们的有效方法。正是考虑到“算账”如此贴合农民的生活和心理,赵树理往往由此切入,来讲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政策、发起的各种运动。如《地板》通过算账,才让农民“打通思想”[1],明白自己的劳动才是产生财富的根源;《李有才板话》突出算账在经济政策施行时的重要作用;《李家庄的变迁》叙述在进行农民“翻身”实践时,跟地主“算账”才能获得真正的“翻心”。所以,在赵树理的文学世界中,“算账”不仅意味着算经济账,更指向意味深长的文化账、政治账,这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在已有成果中,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算账”在赵树理笔下的深刻意义。如邱雪松发现赵树理在不同阶段对算账态度不同,认为赵树理通过塑造各种算账的人物形象意在反映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2]。吴晓佳分析《传家宝》中的“算账”来论证妇女解放与革命理念、实践的契合,继而指出进入公共劳动领域是妇女解放的第三条道路[3]。受已有研究启发,本文强调赵树理文学中的“算账”本是农民的一项生活技能,却蕴含着作者召唤、建构农民主体性的思考。这种从农民自身发现可能性进而调动积极性的思路,令赵树理区别于“五四”以来一心教育、改造农民的新文化知识分子,也让他的文学创作相当接地气。本文主要分析赵树理关于“算账”的典型文本,探究彼时农民经济生活的细节,追问他们非常关心的土地、财富如何运转流通,分析他们争取自身权益的自觉自发……在笔者看来,解读“算账”现象种种不仅能更深入理解赵树理文学,而且有着增进了解农民的心理和生活、推动当代农村振兴等现实意义。
一、“好人”还是“坏人”:主体尊严的获得
赵树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民为何而穷困”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而中国共产党的“吐苦水,挖穷根”运动在动员农民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求答案。赵树理发现中国农民大多因缺乏文化教育而表达能力欠佳,即使有政策保护也无法诉说自身的困难和需求,时常陷入有苦难言、有冤难申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赵树理通过详写“算账”情节来试图寻求突破。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
作者:吉媛圆 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7期(总第70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