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备受瞩目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活动经过紧张有序的评审,于8月11日在京揭晓,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东西的《回响》和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五部长篇小说最终折桂。这是近四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次回顾与展望,也是通过评奖机制对新时代文学的一次高峰集结与检阅。笔者有幸作为评委中的一员,在北京全程参与了这次重要的评奖活动。
像任何一类评奖一样,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都会呈现一种倾向性、目的性和当下性。前二十名的小说名单被遴选出之后,其文学艺术性高低的分辨并非一目了然。但是,遵循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胜出者往往具有某方面的优势,譬如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张扬与表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对革命历史的回眸与凝视,对当下火热现实生活的呼应与融入,以及对长篇小说在母题、素材、技艺上的艺术探索与追求。
革命历史题材长期以来都是创作主流,反映建党历史的作品理应受到重视,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恰好是这方面的代表。小说以1933年农历新年前后为时间轴,曲折而迷离地讲述地下党员在上海转移党内重要领导人去瑞金的一段历史。这一历史事件被命名为“千里江山图”,从特别行动小组失败到重启,涉及国共两党在隐秘战线上的生死博弈。红色传奇、谍战元素、敌我对垒、里弄文化,恰到好处地杂糅在一起,让小说读起来扣人心弦、令人紧张莫名。以陈千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党的地下工作者,无疑将忠诚与信仰、智慧与胆识力透纸背地写在党的历史上。作品在地域上涉及广州、南京,在人物谱系上涉及不同革命青年的命运与前途,即使是作为叛徒的两个反面人物形象,其心路历程不同,潜伏深浅、方式也耐人寻味。作者叙述不动声色,情节悬念重重,似为影视改编留下了去处。这是一部构思精巧、缜密的作品,各种要素都处理得较为理想。
作为书写新时代农村崭新生活的代表作,乔叶的《宝水》堪当大任。小说以豫晋交界的北方省级美丽乡村宝水村为对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乡间见闻和心灵疗救,来呈现它的方方面面。整体而言,这是一个由传统乡村蜕变为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小乡村,作品写得十分朴实,潜移默化地写出了北方乡村的形与神。其叙事时间跨度为一年,由冬天开始讲述,名叫“地青萍”的城里退休妇女“我”曾从农村走到城市,在遭遇家庭、婚姻、身体之痛后,提前退休从象城来到宝水村,一边帮朋友老原经营民宿,一边参与当地乡村建设,并重获新生。
乔叶是一名女性作家,善于从细处着眼,从琐事入手,她不是走马观花地描绘乡村,而是像原住民一样回到新时代的乡村,适应、参与、融入乡村生活并将其一一记录下来。北方乡村生活热气腾腾,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都融化在大小故事之中。从主题来看,这是新时代乡土中国现代化书写的突围之作。从寓意来看,从宝水村的新生中,既能看到村庄的新生,也能看到人物的新生,包括“我”的新生。小说的笔触是细腻的、温柔的,作者没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是在家长里短、乡俗乡音中贴着乡土写。北方农村的一草一木、人物形象的一言一行,集聚起来后凸显出时代的变革。平凡中的美丽,琐碎中的人性,如泥土一样亲切和松软。同时,作品主题是含蓄的、平和的,没有说教与喧嚣,通过主人公这一外来人物的引入,也让读者融入新的村庄,见证新时代乡村静悄悄的变革。以真实、自然而论,《宝水》自是上乘之作。
刘亮程的《本巴》取材于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整部作品以《江格尔》的史诗体系和知识片段为背景展开。小说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新鲜而陌生化,寓言式地书写了一个人人都活在25岁的本巴国度,主人公是几位天真的儿童或刚出生的孩子,以他们独特的游戏来想象或消解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小说是诗化的、寓言化的,并不以情节曲折、叙述绵密见长,却显现出作者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艺术探索创新上的功力。《本巴》源自史诗却不是史诗性的作品,人物并不多,但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具有寓言色彩及艺术突破性的佳作。
与此同时,书写当下的日常生活,涉及较长历史时段人们的情感世界、世俗生活的作品也得到了重视。东西的《回响》、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是其中的佼佼者。
《回响》以女警冉咚咚侦破一起年轻女性被杀案为明线,将多个犯罪嫌疑人及其背后的家庭、人生遭遇像聚光灯一样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暗线也一路相向而行,指向当代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结与多重品格。一方面是犯罪、悬疑、侦察、推理,另一方面则是办案人员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危机,明线与暗线交错进行,尤其以后者着力最深。小说在情感生活上,其探头探索到的未知领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情感多重碰撞中的回声,却极其清晰而平稳,像向幽暗湖中投入一颗石子,涟漪的纹路并没有散乱。小说叙述节奏紧密,从不拖泥带水,显示了一位优秀小说家讲述世情故事的功底。作品中人物心理有相当的纵深,既可听到自身情感的回响,也能听到时代喧哗中反弹过去的回响。特别是冉咚咚与丈夫慕达夫的婚姻危机,不断拆解又不断重构,典型性、溢出性更加醒目。
相比之下,生活在青藏高原多民族融合地区数十年的作家杨志军创作的《雪山大地》,像黑马一样脱颖而出,将其厚实、沉郁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小说以援藏题材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青海藏族地区牧民在半个世纪中的社会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深入沁多草原调查牧民生活,经历了民族地区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如兴办学校、建设医院、创立贸易公司等,借此全方位书写雪域高原上的历史大事与人民生活。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既是一部汉藏融合发展的支边史,也是一部牧民生活的变迁史。以“我”的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前赴后继建设西部边疆的无数故事,使汉藏一家亲的民族观念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得以彰显,人间大爱与时间风浪,在风雪深处交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能脱颖而出,是作家实力、作品水平和历史机遇的合一,也从侧面反映了这几年长篇小说的整体思想纵深和美学风貌。获奖作品涉及不同主题、题材,艺术形式也迥然不同,既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丰富性、时代性和当下性,也体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文学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的审美使命担当和审美取向。
(作者:颜同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